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必一运动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强国讲堂】教育强国建设的意义与路径探索

2024-08-26 03:55:2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强国讲堂】教育强国建设的意义与路径探索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总曾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本期报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从教育强国的内涵界定、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对策、路径探索四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意义与路径探索”这一主题。欢迎观看。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指出,把教育强国中的“强”当形容词理解时,是指教育的强弱;当动词理解时,是指通过教育使国强。另外,普及高水平教育,注重教育质量、效能、公平等也是教育强国的内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建设教育强国,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必要条件。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指出,把教育强国中的“强”当形容词理解时,是指教育的强弱;当动词理解时,是指通过教育使国强。另外,普及高水平教育,注重教育质量、效能、公平等也是教育强国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一直重视教育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探索B—sports必一体育,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总结了宝贵经验:第一,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第二,建设经得起检验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第四,加快教育评价体制改进;第五,释放职业教育澎湃动能;第六,提高教育品质和国际影响力;第七,提供更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第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放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前面,意味着“教育强国”是基础和前提。第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同时提出,说明它们是一个整体。第三,教育强国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服务的。以上三点说明建设教育强国是具有基础性重大意义的。

  当把教育强国的“强”作为形容词理解时,是指程度的强弱。这是教育强国的第一层内涵。当把教育强国的“强”作为动词理解时,是指用教育来强国。这是教育强国的第二层内涵。

  古人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最关键的是要优先发展教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当时,有许多仁人志士谋求教育救国,并付诸实践,但是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路途并不平坦,而是充满艰辛。这说明,教育强国中“强”的动词词性要经过很长的过程才能成为形容词的“强”。

  曾经有人问孔子怎样让一个国家强大,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施政纲领。“庶”是指人口众多,首先要增加人口,增加人口是古代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富”是让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富起来;“教”是指当人口增加和物质条件改善以后,要将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

  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教育。比如,在战国时代,当时的齐国创建了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

  为什么说教育强国是一个相对概念?假如某一国的教育水平在其所在大洲是强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就一定强吗?我认为不一定,因为教育的强弱是具有相对性的。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是要思想观念强。从古至今,人类产生了许多教育思想观念,但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才是先进的思想观念。

  第一,要建成教育强国,就要实现教育普及。这是影响中国成为教育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中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第二,要建成教育强国,就要提高教育质量。第三,要建成教育强国,就要强调教育效能。我们在讲教育效能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让孩子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身体和心理健康建设。第四,要建成教育强国,就要实现教育公平。如果我们不能让所有孩子都接受优良的教育,就不能说明我们是一个教育强国。当前,我们正用很大精力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和公平。

  第一,要从教育的数量、质量、普及程度、公平等方面考量。第二,要从教育是不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方面考量。第三,要从人民满意度方面考量。我们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衡量的准则。第四,要从三个主体考量,包括政府、学校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建成教育强国需要一个判定机制,如果没有判定机制,我们的教育很难有健康的发展。

  第一,教育的均衡性。教育的均衡包括区域均衡、行业均衡、人群均衡。第二,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与人的成长直接相关。我们的社会需求是多样性的,所以我们在教育的建设过程中,也要保证多样性。真正教育强国的内容、方式、办学主体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第三,教育的协调性。教育机构之间需要相互协调、有效配合。第四,教育的高效性。真正的高效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如果脱离了实际需求,就是低效的教育。第五,教育的可持续性。

  我们教育的体制、机制与建设教育强国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要理清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教育权责问题。政府、产业、学校要形成合力,建立与各方市场的密切联系。

  第一,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第二,完善教育政策。比如,在过去有一段时期,我们没有赋予一线教师直接的教育评价权,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用统一考试来测评,这不利于我们因材施教。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我们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强调“教学评”一致性,指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提出促进教学评一体”。

  另外,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制定政策,而是要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去制定政策。我们的教育经费、资源、生源、教师等与教育相关的政策也要有保障。

  2019年,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这为我国的教育确立了大方向。

  教育强国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过去,我们对教育的重视更多是在硬件和外部条件上,但是对教育的软实力,特别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建设相对较弱。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多种特征。第一,教育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为人类个体的成长发展是多样性的,所以,人类对于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性的。第二,教育的主体具有多样性。比如,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办学主体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只靠某一种主体去解决教育的问题。第三,教育的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如果我们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就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过于单一的教育评价标准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四,教育的方式具有灵活多样性。教育要主动“强”,而不是被动“强”。所以,我们要求教育要有自由度。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