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探索跨界元素与旅游的“化学反应”
探索跨界元素与旅游的“化学反应”“这里很特别,设计风格满满,户外有大大的足球场可以撒欢,房间是大落地窗,拉开窗帘满眼的美景,楼顶还有‘天空之境’,住在这里感到很舒适惬意。”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梁女士尝鲜体验入住位于韶关乐昌市北乡镇上丛村近期开业的丹霞印象·蜜峰民宿后赞不绝口。
谁曾想到,这家背靠山色美景,环抱田园风光的民宿,是利用原上丛小学闲置校舍等优势资源打造的,是集民宿、旅游、休闲、康养、露营、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民宿综合体,总投资约6000万元,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800万元,同时吸纳当地村民成为民宿和相关产业的员工,带动就业。
这正是韶关为“农文旅”产业加快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的缩影。近年来,韶关市各地大力推动民宿行业与乡村旅游、科普研学、农耕体验、文化创意等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政府+民宿+文创农创+美丽乡村生活圈”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当地村民创业就业,走出了一条以民宿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
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韶关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2023年先后举办了韶关市文化旅游大健康和农业产业专场对接会、韶关市文旅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大会、韶关市制造业及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香港)等一系列招商推介活动。2023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链签订意向协议金额410.73亿元;文化旅游产业链签约项目144个、总投资额104.36亿元;签约并动工项目129个,总投资额89.53亿元,为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储备了一批优质项目。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探索各类跨界元素与旅游发生‘化学反应’,推动韶关市旅游业由传统的‘观光式’旅游向‘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旅游转变。”关于如何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黄宣剑提出了思路和方向。
“到2026年,文旅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业态融合更加深化,消费场景体系日趋完善,品牌影响更为广泛,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为深入贯彻落实韶关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将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韶关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韶关正在起草制定《韶关市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了总体目标,聚力改革创新、攻坚突破、开放提升,加强重大项目带动,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努力将韶关市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
韶关地处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南方丘陵山地带的核心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一块绿洲,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生态区位优越、森林生态系特,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近年来,韶关市依托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探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特别是2023年以来,韶关市建立了文化旅游产业招商链,作为支柱产业重点部署,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1180万人次,同比增长29.85%,较2019年增长40.64%;实现旅游收入118.5亿元,同比增长59.98%,较2019年增长17.08%;限额以上住宿企业营业额10.75亿元,同比增长26.1%,较2019年增长26.47%。今年春节假期,韶关市开展了“请到韶关过大年”系列活动,策划推出了赏花温泉休闲之旅等5条精品文旅线场文旅体活动,春节期间全市接待游客261.76万人次,同比增长72.82%;旅游收入23.87亿元,同比增长196.61%。
全力打造龙头景区,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丹霞山综合开发利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类型,贯通游客旅游环线,提供更高品质的休闲度假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曹溪文化小镇项目建设,新增精品酒店功能布局,启用广场音乐喷泉灯光秀等文创景观,推动景区品质整体提升;以创建岭南国家公园为契机,积极谋划周边旅游项目,辐射带动云门山、乳源大峡谷、蓝山源国际温泉度假区等周边景区发展;持续提升珠玑古巷·梅关古道景区品质,以举办第五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为契机,充分挖掘开发古巷古道历史文化,加快推进珠玑特色文化小镇项目建设,打造“中华姓氏名都”品牌……韶关市以丹霞山、曹溪文化小镇、岭南国家公园、珠玑古巷-梅关古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韶关片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文旅资源为重点,谋划举办一系列文旅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大手笔谋划文旅重点投资项目,探索建立“政府投资+有实力文旅企业”的投资联合体,实现规划、建设、运营全流程打造。加强与知名旅游企业对接,注重选择与优质资源相匹配的优质开发主体,大力培育龙头旅游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大型旅游企业投资落户韶关。结合地域特色树立文旅品牌,找准定位打造核心产品,形成品牌引领、核心带动、产业集聚、片状延伸、多点支撑的格局,以品牌优势吸引市场主体投资。
韶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学习借鉴外地“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文旅发展理念,迎合年轻人出游习惯,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文旅产品,强化宣传营销,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韶关有着2000多年的城建史,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省内的文物大市。历史遗存众多,文化遗产数量排全省前列。有文物保护单位402处,位列全省第三,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位列全省第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位列全省第二。可移动文物一级文物361件(套),数量约占全省四分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5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2项、市级74项、县级83项。红色遗址1203处,其中省级红色遗址502处,位列全省第三,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韶关作为全省唯一的红色标语类文物专项调查试点单位,共采集登录了123处、486条单体红色标语文物信息,数量居广东省首位。
近年来,韶关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了5个以红色旅游为主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梅关古道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乐昌龙王潭景区、始兴红围景区、石塘古村景区、广东核工业基地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效串联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双峰寨、梅岭梅关等一批著名红色旅游景点,精心策划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聚焦长征文化历史,深入挖掘红军长征“粤北突围”等相关文物和历史文化资源,建成了广东唯一的红军长征主题纪念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韶关片区建设,红军过粤北重点展示园、入粤第一仗展示园等项目稳步推进。
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韶关片区为契机,加快长征文化数字化体验基地等项目建设,依托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梅关古道、犁市当铺等资源,点面结合,高水平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推动城口红色小镇、双峰寨和红围等红色景区联动升级……韶关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讲好韶关历史故事,发掘特色文化IP,提升文旅新体验,让文化“传家宝”焕发生机活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盘活用好各类文化遗产,韶关聚焦马坝人遗址和石峡文化遗址、姓氏文化珠玑古巷、古驿道文化梅关古道、客家文化满堂客家大围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炼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诗词歌赋等,打造一批历史文化游径和文旅融合产品。依托各级各类非遗项目,以及“马坝人”“九龄文化”等本土IP品牌,培育一批集传承、体验、、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体验点。
韶关大力推动研学基地建设,创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营地1个,市级研学基地59个,市级研学营地6个。深入挖掘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等高校迁韶办学史料,建成了定友图书馆、亚南书舍、怀士堂等50多个纪念展示项目,擦亮“华南研学”品牌,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市场化运营,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步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韶关结合“百千万工程”,利用特色农业、古镇古村古驿道及“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等资源,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推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韶关生态资源优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业用地面积稳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高达74.59%,7个县(市)均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自然保护区3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5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 个。湿地公园10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
韶关有效发挥国家森林公园、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等生态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旅游要素内容,推动“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各级森林康养基地21个,乐昌市梅花百臻森林康养基地、仁化县金喆园糖尿病森林康养基地等6个基地获评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乐昌市九峰镇获评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乡(镇),46个单位获评南粤森林人家。打响韶关温泉旅游品牌,推进翁源龙泰翁山源温泉度假村、翁源嘉华美泉谷温泉度假村、始兴心泉谷温泉旅游度假村等项目建设,提升改造曲江汤溪温泉、乳源丽宫温泉、新丰江源温泉旅游度假山庄等旅游设施。
今年3月,由韶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农行杯”第十七届穿越丹霞山50公里徒步赛(春季)在丹霞山南门鸣笛开赛,来自广东、江西、湖南、广西、四川、浙江、贵州等省内外,和港澳台近3万名徒步爱好者共同开启徒步之旅。
丹霞山徒步赛创办于2008年,是广东十大国内品牌赛事和广东省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在省内外久负盛名,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外徒步爱好者每年翘首以盼的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本次赛事在往年线路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赛道沿途设置了多个补给点和医疗救助点,精心打造了一批有趣的“打卡点”,让参赛选手们尽情拍照留念。
韶关市正培育发展体育经济,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徒步、马拉松、自行车、越野、无动力水上运动等时尚健身休闲项目,办好穿越丹霞山50公里徒步赛、丹霞山马拉松赛、环丹霞山自行车赛等户外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品牌赛事,积极创建中国“户外运动之乡”。今年还将举办环丹霞山自行车赛、丹霞山马拉松赛、韶关龙舟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打造汽车越野、定向运动等休闲体育,打响“户外运动天堂”品牌。支持县域打造差异化品牌赛事,武江区重点打造无动力水上运动赛事品牌,新丰县重点打造越野赛事品牌,乳源瑶族自治县重点打造铁人三项赛事品牌。
“沉浸式的体验感不仅要通过丰富的品牌赛事来实现,还可以依托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科技数字元素相融合,设计一批游客参与度高、年轻人喜爱的小游戏新项目,增加韶关文旅项目的体验感。”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3月,新编历史题材粤剧《张九龄》在韶关剧院连续两晚公开演出。这是该剧首次回到“九龄故里”韶关公演,引发韶关各界热烈反响。“张九龄是我们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在粤剧的舞台,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市民张女士观剧后激动不已。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韶关,不仅有名人,还有故事;不仅有本土戏剧,还有影视创作的绝佳背景。今年初,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一群中国教育精英冒着战火,在粤北山区坚持办学、传递华南教育薪火故事的影片《坪石先生》在故事发生地韶关顺利杀青;同题材纪录电影《同学们》,也将于近期上映。韶关“有戏”,更有丰富多彩的演绎。
粤北采茶戏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全国唯一由茶文化发展而来的独立剧种,其舞蹈模仿茶农采茶、制茶的动作和形态,戏曲内容则主要是山水风光、劳作活动和感情生活。2022年6月以来,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定期举办“家门口的小剧场——韶关有戏”文艺惠民系列活动,把“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活动创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品牌化发展,提升“韶关有戏”影响力。把市民、游客请进小剧场享受艺术大餐,通过粤北采茶戏的展演演出、培训教学、演出观摩、沉浸式体验学习、艺术交流等方式,以一戏(粤北采茶戏)、一“IP”(媒公媒婆形象IP)、一展览(采茶戏历史展览)、一网红点(小排练场网红打卡)来打造,并积极与各大中小学院校、旅行社、培训机构等合作,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小剧场演出活动,将“家门口的小剧场”打造成本地群众必看、外地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点。
不局限于本土戏曲和演出形式,以“韶关有戏”为切入点,韶关在社区、公园、剧场等举办粤北采茶戏、花鼓戏、粤剧等专业演出,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专业协会举办粤北采茶戏、京剧、粤剧、客家山歌等优秀戏曲艺术演出,近距离展现戏曲之美。今年开年,新编历史题材粤剧《张九龄》“回家”韶关,掀起了聚焦韶关“有戏”的热潮;推出采茶小戏《山村雨露》、小品《大家小家》、花鼓小戏《斗礼》等艺术作品16部;大型粤北采茶戏《51号信箱》再现燃烧的岁月,元宵晚会少儿专场、致敬三八妇女节、传承传统乐器之美等专场演出均深受市民游客好评。近年来,为推动戏曲艺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韶关市结合各地实际,利用农闲、传统节庆、节假日开展“戏曲进乡村”“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必一运动Bsports官网。在山间、田边、河畔搭建起流动舞台,把好戏送到村民身边。
为推动韶关市地方戏曲保护传承与发展,振兴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等地方戏曲,加强地方戏曲人才队伍建设,2020年来,韶关市与有关院校合作,连续两年开展公费签约培养五年一贯制大专专业人才试点工作,共招收了60名公费签约培养学生,为韶关本土戏曲人才队伍输入“新鲜血液”。
2023年,韶关开展了343场戏曲进乡村、82场戏曲进校园、65场“四季村晚”、25场“韶关有戏”文艺惠民活动,“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被省文旅厅评为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今年,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主题以及“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韶关还将打磨和推出大型采茶调音乐剧《春暖花开》、粤北采茶小戏《万人伞》等一批舞台作品,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创作一批基层文艺作品;组建文艺“轻骑兵”队伍,开展一系列专业文艺院团进景区演出活动;举办韶关市群众艺术花会、“韶关有戏——家门口的小剧场”“四季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持续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我和孩子都很喜欢风度书房的环境,有时间就会来,打卡不同的书房,像在这里点上一盏香茶或一杯咖啡,找到一本好书慢慢品读,很惬意。有时还能遇上有趣的主题沙龙,学摄影、体验手工乐趣等。”市民黄女士感叹在家附近的风度书房府前分馆享受阅读时光已成为她的日常。近年来,在韶关的居民区、公园里、景区中,不论平日或假日,总会有不少收工的上班族、备考的学生、放学的孩子、结束晨练的老人,在就近的小书房里,品味着大风度。这样的景象是韶关市创新打造“风度书房”所带来的特有文化现象。风度书房作为韶关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已成为市民和游客可学习、可参观、可休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该创新项目还入选2023年度韶关“百千万工程”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韶关市积极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模式,着力拓展延伸文化惠地,打造了以“风度书房”为代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人文品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焕发新光彩。韶关市相关部门将风度书房科学布点在相对偏远的住宅小区或文化设施较为匮乏的区域,让群众与阅读变得“零距离”。不断探索实施“政企共建”“企业援建”“个人捐建”等模式,有效盘活闲置资产资源,扩大社会参与面。目前,全市有8间风度书房建设场所由企业免费提供,1间由个人免费提供;通过政府奖补的形式发动8家旅游饭店按照风度书房建设标准,在旅游饭店内嵌入建设了8间“风度书吧”,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如今,全市已建成95间风度书房,其中市区33间、县城27间、乡镇34间、村级1间,短短几年间,风度书房品牌从市辖区逐步拓展延伸到县(市)、镇(街道)、村(社区)、厂矿、公园、景区,实现了全域覆盖和中心镇全覆盖,其中始兴县实现了乡镇全覆盖,累计接待读者近900万人次,借阅图书225.7万册次。
公共文化服务惠民生、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韶关市紧紧抓住“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大契机,不断巩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便民服务网络,风度书院正式开馆,市文化馆、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完成了维修改造,仁化县图书馆建成开放,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装修和布展项目、翁源县创客艺术交流中心、新丰县图书馆正在加快推进,韶关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结果连续4年排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今年,韶关将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聚力打造镇村两级文化新空间,引导市、县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新空间资源整合、互联互通。推动风度书房向基层延伸,重点建设浈江区犁市镇、乐昌市北乡镇、仁化县城口镇风度书房,力争今年实现风度书房典型镇(第一批)全覆盖,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率达到80%。
“这场擂台赛真好看!”“我也想要上村晚!”“给小哥哥小姐姐点赞!”“超燃!村晚活力四射!”今年初,“绿美韶关·四季村晚”——“我要上村晚”韶关市年度村晚擂台赛在仁化县城口镇城群村精彩上演,现场吸引了500多名村民群众参与,演出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除了“我要上村晚”的舞台表演,现场还开展了送春联、送剪纸、年货小吃制作、年货节农副产品展销活动,在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向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展示和推介韶关优质农产品,真正做到让村民用文艺节目、文化产品和劳动成果讲好故事,展现韶关市“百千万工程”工作成果。
“四季村晚”活动是由文化和旅游部统一部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旨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广大农民拥有展示乡村新面貌、农民新形象的大舞台,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近年来,韶关市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普惠性公共文化活动,2023年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入选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入选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韶关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大对镇、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深入开展“绿美韶关·四季村晚”品牌文化活动,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在农闲期间开展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村晚”。去年,在武江区龙归镇双头村举办了2023“绿美韶关·四季村晚”系列活动暨全国“四季村晚”韶关示范展示点启动仪式。各县(市、区)也结合当地农业、文化、民俗、节庆等特色资源,每季挑选1至2个特色乡村,开展1至2场“村晚”活动。
为帮助村民更好地开展“村晚”活动,韶关市实施“艺美乡村”文化社团帮扶计划,扶持群众自建文艺团队,选拔“粤美乡村——文化指导员”,组织“文化指导员”走进镇村,对乡村自建文艺团队和基层文艺骨干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培训和授课,帮助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发布了“绿美韶关·四季村晚”系列活动节目征集令,诚邀广大村民、在外工作的游子们、社会文艺爱好者踊跃报名参加。
近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4年“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其中,韶关8地入选,分别是:春季: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新村、新丰县马头镇乌石岗村;夏季:始兴县城南镇周前村、浈江区犁市镇大村;秋季:南雄市帽子峰镇帽子峰景区、乐昌市坪石镇金鸡村;冬季:翁源县龙仙镇联群村、浈江区十里亭镇湾头村;丰富活动值得期待。
让广大农民通过“四季村晚”活动拥有展示乡村新面貌、农民新形象的大舞台,激发“我要上村晚”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让韶关市在展现乡村振兴成果、推动韶关市文广旅体事业高质量发展中走得更接地气,更有文化气息。更让韶关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绿美韶关生态建设工作中走得更温情,更有动力。
●2024年1-3月,韶关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链签约项目46个、总投资额17.79亿元,其中过亿元新签约文旅项目有6个;签约并动工项目35个、总投资额9.4亿元。2024年纳入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指挥部统计的重点文旅体项目15个,年度计划投资6.83亿元
●仁化县瑶塘新村、南雄市灵潭村、仁化县石塘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南雄市珠玑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南雄市、翁源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仁化县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南雄市帽子峰镇等18个镇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仁化县瑶塘新村等17个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2023年新建6间风度书房,全市累计建成风度书房95间,实现了中心镇全覆盖,其中始兴县率先实现乡镇全覆盖。风度书房项目列入韶关市向省报送的“百千万工程”重点典型培育项目,并获评2023年度韶关市改革创新市直单位十大典型案例
●2023年推出采茶小戏《山村雨露》、小品《大家小家》、花鼓小戏《斗礼》等艺术作品16部。乳源瑶族自治县九歌组合首次获得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活动歌手(组合)大赛金奖;在第六届“我最OK”广东全民才艺拼总决赛中获1金1银和组织工作奖;在广东省2022年度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在2023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中荣获1金1银1铜;2支队伍获评广东省广场舞大会“十佳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