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B—sports必一体育2024年训练健身器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B—sports必一体育2024年训练健身器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训练健身器材是现代运动爱好者进行体育运动时的重要工具,旨在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度训练,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商用健身器材:种类丰富,更注重质量和使用寿命,价格相对较高,广泛应用于健身房、康复中心等场所。
户外健身器材:常见于政府修建的公共体育场所、学校、社区,种类较少B—sports必一体育,但安全性和耐用性相对更好。
中游:健身器材生产厂商和线上健身平台,负责制造各类训练器材,并为用户提供使用说明及运动指导。
下游: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将健身训练器材提供给个人或健身工作室、康复中心等各类个人或企业消费者,并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训练健身器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国内健身热潮日益高涨,训练健身器材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市场规模已达数百亿元,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为健身器材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机遇:全民健身政策的推动,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线上销售渠道的崛起,为训练健身器材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健身训练器材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省,由于产业聚集效应,该区域竞争优势明显。人民日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2000余家健身器材企业集聚山东省宁津县,占国内商用健身器材70%的份额,此外当地产品还销至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国健身训练器材市场参与者众多,市场较分散。由于行业低端产品并不存在资金和技术壁垒,因此布局的企业大多体量较小。
部分行业头部企业参与到行业高端市场竞争,如青岛英派斯参与布局数字化健身房;舒华体育针对设计器械以填补水上运动、爆发性运动等专项运动训练器械的空白等。
行业集中度方面,即使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2023年评选出的“中国轻工业健身行业十强”名单中的企业,也绝大多数为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当前行业中规模相对较大的上市企业有舒华体育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康力源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青岛英派斯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在健身器材市场份额占比都不超过2%。
创立于1996年,是国内领先的科动服务商,亦是国内最具实力的健身器材和展示架制造企业之一。
2017年,舒华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017~2023年,舒华连续七年获评“中国轻工业健身器材行业十强企业”。
2023年,舒华体育营业总收入为14.22亿元;其中,健身器材实现营收11.1亿元,毛利率为28.85%。
其他企业:金陵体育、康力源、英派斯、三柏硕等也是行业内的主要竞争者,但具体经营数据和市场份额可能因企业公开程度和市场变化而有所不同。
智能化: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健身器材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智能健身器材能够记录和分析用户的运动数据,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建议和课程,满足用户更专业、数字化、细致化的健身需求。
家庭化:家用健身训练器材因其便携性、多功能性以及智能化特点,能够满足消费者自由利用碎片化时间运动的需求,未来家庭健身市场将持续增长。
线上线下融合:线上健身平台和线下健身器材的结合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通过线上平台提供训练指导和课程,线下提供健身器材和售后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逐步迈进,运动健身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国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和对自身体魄强健的需要,使得我国群众对于健身器械的需求量逐步增加。
根据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的数据,2023年我国健身训练器材市场总规模达到了708亿元,预计2024年该数字将达到780亿元。
目前市场上竞争对手众多,但行业集中度较低。未来随着头部企业持续创新、整合供应链优势,行业集中度将逐步增加。
在市场份额方面,华为、小米等企业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据绝对优势,而传统健身器材企业在智能化转型方面仍需努力。
训练健身器材行业作为体育产业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竞争格局日益激烈。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消费者需求的增加为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
欲获悉更多关于训练健身器材行业重点数据及未来五年投资趋势预测,可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训练健身器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